案例:
孩子名叫天天,是一位孤独症儿童。在生活中,家长发现天天和小朋友交往时,不明白同伴的愿望和感受。一次,同班小朋友到天天家里玩,那个小朋友告诉天天说想玩火车,天天却给他看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。小朋友觉得很无聊,要回家了。天天却一直跟他说:“动画片很好看啊,我们一起来看吧。”可见,天不明白愿望与感受之间的关系。天天很喜欢看电视。北大医疗脑健康导师就利用天天的这一兴趣,运用电视示范的方法教导天天辨认与愿望有关的感受。与愿望有关的感受主要是由内在因素而引发的感受,会因为个人内在的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引发,所以先教导天天开心与不开心的感受。在干预之前,导师选了两个故事作为基线评估,故事是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的。故事一:图一所展示的是,丁丁想要吃一个冰淇淋,图二中所展示的是,丁丁手上拿着一个冰淇淋。导师开始测试了:“天天,这幅图(图一)告诉了我们丁丁的愿望,他希望得到一个冰淇淋。在图二中丁丁真的得到了一个冰淇淋。”导师开始问天天:“丁丁希望得到什么?”“丁丁得到冰淇淋后是什么感受?”故事二:图一中所展示的是,星星希望能去海边游泳,图二中所展示的是,星星正在公园玩滑滑梯。导师开始测试了:“天天,这幅图(图一)告诉了我们星星的愿望,她的愿望是能到海边游泳。在图二中星星却是在公园滑滑梯。”指导者开始提问了:“星星的愿望是什么?”“星星在公园里玩滑滑梯时是什么感受?”从测评中得知天天不理解与愿望相关的感受,所以他无法回答导师所提出的问题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导师运用了电视录像示范的方法,教导天天理解与愿望有关的感受。导师选择了两个情景进行拍摄。情景一:导师希望得到一个苹果,导师得到了一个苹果,导师很开心情景二:导师希望得到一本汽车的书,另一位导师给了他一本动物的书,导师虽得到了书,但由于不是导师想要的书,他仍然不开心。
导师开始针对情景一对天天进行教导:“天天,来看电视吧。”第一次看视频时,导师不进行任何提问。第二次看视频开始时,指导者对天天进行引导:“天天,电视里的导师希望得到什么呢?”“苹果”天天回答说。“导师得到苹果了吗?”天天回答道:“得到了。”“导师得到苹果后是什么感受呢?”导师边提问边引导天天观察视频中导师的表情。“你看,导师笑了。”“导师高兴。”天天回答说。“对,天天很棒。当一个人想要的东西得到后就会感到高兴。”导师肯定了天天的回答,并强调了一个普遍性的结论。
当天天理解了与愿望有关的开心的情绪后,导师再教导他理解与愿望相关的不开心的感受。导师用视频二进行教导。在教导的开始,还是让天天完整地看完这段视频。第二遍才开始对天天进行引导。“天天,你看,电视中导师的愿望是什么呢?”“他想要一本汽车的书。”天天答道。“对了。”导师肯定他,接着问:“那他得到了什么呢?”天天说:“导师得到了一本动物书。”“导师得到动物书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呢?”导师问。天天说:“高兴。”导师对天天说:“不对,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导师得到动物书时的表情。”导师边指着视频中导师的表情边引导天天说:“天天,导师的愿望是要得到一本汽车书,导师得到的是一本动物书。他虽然得到了书,但是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。所以,他不高兴。”“当一个人想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时,他就会感到不高兴。”导师跟天天强调了一个普遍性的结论。
通过电视录像的方式和导师的引导,天天明白了与愿望有关的感受。导师也会经常跟天天强调两个普遍性的结论。在制作电视视频时有些共性的问题要注意:第一,所拍摄的地点和教导的地点应该是安静的;第二,所拍摄的主角应该是孩子熟悉的。第三,所拍摄的内容应该是教导孩子的具体的目标行为;第四,对具体的目标行为表现做特写处理。这样,才能真正达到给孤独症儿童示范教育的作用。
社会智力能力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,如家庭、社区、学校。接下来以孩子生活中的几种情景进行教导。